团扇在两宋盛行,还跟“词”这一文学形式密不可分,以苏轼、辛弃疾、王安石、柳永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有名的词作。尤其是北宋时期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,其文学创作更加贴合音乐文学的概念。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,写在纸上的歌词想要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,仅仅凭借文字的表现是单薄无力的,这就需要道具来装饰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团扇作为深受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喜爱的物品,其轻巧便利、精致柔美的艺术特点,也深深地契合了婉约派“轻诗词”的艺术表现特点,借助于宋词的春风,团扇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。
在这一历史阶段,不仅文人骚客摇扇纳凉,歌女扇舞也是花样繁多,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,这些和宋词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契合。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,可以看出宋词中描述扇子的词句就有199句,关于团扇的词句更是占了58句。可以发现,在宋朝,文学艺术和团扇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。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,团扇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,这也是团扇文化能够发展至今,源远流长的根源。
随着文人在词中对团扇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描写,团扇文化开始逐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,扇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一。从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来进行分析,可以看出,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大部分指的是团扇与大家闺秀之间的联系,例如《踏莎行》等经典的宋词著作,都是给团扇赋予了悲情的女子形象;例如,陈师道在诗词中介绍“冰簟流光团扇坠”,在晏几道的著名诗词《解佩令》中,也对团扇的文学艺术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。大词人苏轼在《解佩令》中也对团扇的艺术形象进行了介绍,依托于这些璀璨的文学巨著,团扇的文学形象逐步丰满起来。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,青春易逝,更像是在团扇中传递着唯美的扇意,逐步超脱于团扇本身的形象,与文学形象结合在一起,向世人传递词人一份特定的情感。
在文人骚客眼中,人生之大悲,莫过于青春易逝,在团扇的文学意象中,团扇往往象征着悲情的故事,往往让文人骚客产生壮志难酬的感觉,爱人朋友分离、天涯海角的感觉。在这小小的团扇之中,就可以将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全部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如同团扇的扇面题画一样,具有无限的艺术美感。在进行团扇的文学艺术研究过程中,总是会让研究者产生无限的感慨,美人多是孤单,文人骚客多是郁郁不得志,在人类心灵的一角,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的空虚。这个时候,轻摇手中的团扇,会产生心意相通的感觉,这也是团扇负载了众多文人骚客和大家闺秀的情怀的根本原因。